【农大好故事•校友篇100期】铁肩担法义,潜心夯实务-pg电子直营网

【农大好故事•校友篇100期】铁肩担法义,潜心夯实务-pg电子直营网

发布日期:2022-04-15点击数:次

——记北京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4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史智军

他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忠实履行工作职责和使命,不负时光,潜心实务。他就是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第二届北京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4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史智军。

注重实践锻炼  用“理论 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虽然年轻,却勇于面对挑战。”这是当年初创的人文学院留给史智军的深刻印象。史智军是人文学院法学系的第一届学生,“我们这一届学生,上学期间备受老师们的关爱、呵护,学院总是千方百计为我们的专业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史智军回忆说:“对于法院的第一份记忆就是来自系里组织的‘法学实践课’,我们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当地法院庭审现场,聆听法官的审理过程,近距离感受法学的实践模式。时至今日,还清晰地记得那位优秀法官的样子,也难以忘记老师们关于法学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的课堂点评。某种意义上,这也成为了我后来坚持从事法律职业的‘源动力’”。

法学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很重要,为了锻炼自己,入学后第一年史智军便积极参加“校园辩论赛”,大量查阅整理资料,一次次模拟和反复演练。史智军回忆说:“虽然比赛现场,有漏洞、失误的遗憾,但也有‘突袭’成功的酣畅淋漓。除此之外,课堂上一次次的模拟法庭实践演练也为自己提供了锻炼平台,培养了职业自信的基础。”他还获得了那一届校园辩论赛“最佳辩手”。

“上学期间正好赶上学校百年校庆,‘崇德、务实、求是’校训,深深扎根我心中,自己也逐渐养成了踏实、务实的学习态度”。凭着在校期间掌握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史智军先后通过了司法考试,考取了法学硕士,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北京法院系统,先后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职务。不负时光,持续成长,毕业多年来,凭着对司法事业的热爱,史智军始终秉承着务实精神、求是态度,从未停止学习和探索的脚步。

探究疑难问题  用案例传递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中。从事审判工作期间,史智军不仅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还特别注重对于典型案例的研究、整理,为同类案件提供可参考的裁判规则。

2016年,史智军审理了一起不动产抵押合同案件,案情虽然并不复杂,但其中存在一个颇有价值的“分歧点”,即应当如何理解当时《物权法》第202条的含义。有分歧,就应当在理论、规范和实务的结合中寻找到最大的公约数。本着这样的理念,他在前期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开始了更深的阅读和思考,反复向该领域的学者请教,反复向行政部门了解实践操作流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在理论和实务结合基础上,最终写出了一份逻辑严谨、论理充分的判决书,其中对于《物权法》第202条的解读受到了理论和实务界的诸多肯定。后来该份判决不仅入选了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还被收录进诸多学者联合编著的《民法判例百选》当中,法学专家评价本案判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解决了司法实践中关于主债权时效期间届满后抵押权是否存续的争议,有利于裁判的统一”。

案件审结了,但思考并没有停止。史智军通过对这起案件的进一步梳理,发现了不动产抵押实务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热点问题”,以此为基础,开启了案例、理论、监管政策等多个方面的搜集、梳理工作。伴随着思考的深入,又开始了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尝试,一篇篇文章发表的同时,一个个“知识点”也逐渐连成了“知识线”。随后,又把研习所得的观点在学术年会、高校研讨中与专家交流,向学者请教,不断修正并丰富自己的认知。结合审判实践撰写的多篇案例,先后在全国法院系统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入选北京法院参阅案例,被收录进《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等重点刊物。

坚持问题导向  用成果回应实践需求

2017年,史智军参加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出版的《类型化案件审判指引》丛书的编写工作,负责丛书中建工部分的撰写任务。“合同效力”“工程工期”“价款结算”……在对每一条“线”上的知识点梳理、写作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未知问题。

“带着问题去研究,带着成果去验证”,以实践需求为基础,史智军开始从办案经验总结、文书研习、文章阅读等多个方面,逐个研究建设工程领域每一条“线”上的相关问题。遇到不懂之处,就向资深法官、学者和行政监管部门反复请教。与此同时,也开始将不同问题串联形成的“线”索,有序汇集,逐步形成了该专业领域“面”的初步成果。凭这种务实的态度,结合前期的梳理研究,编著出版了《建设工程合同注释书》,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收获了不少肯定。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说:“对某一领域进行初步的整理,于实务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项基础却具实用性的工作,同时亦可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素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长时间的点滴积累,不断拓宽着实务研究的视野。史智军先后参与编写了法律出版社《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适用指南》《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疑难问题裁判精要》等书,努力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立足群众期待  用专业传播法治理念


实务研究不能脱离司法实践,更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关键时刻,史智军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参与撰写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若干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的研讨意见和司法应对建议》,为租赁领域潜在法律风险的预警和矛盾化解贡献积极的思路。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依法抗疫—新冠肺炎法律热点160问》一书中承担了部分撰写任务,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可能遇到的立案、保全等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指引,便于群众更便捷地维护合法权益。

笔耕不辍,普法不停。参加工作以来,史智军长期坚持普法文章的写作,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热点问题,不断宣传法律规则,预警潜在的风险。先后撰写了《投资比特币维权有风险》《刷客写好评是否担责》等30余篇宣传稿件,陆续发表在《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等报纸期刊;多次走进电视台、广播电台,结合具体案例开展普法宣讲,传播法治理念。

人物介绍:史智军,男,2001年进入我校人文学院法学专业学习,现任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第二届北京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入选北京市政法系统“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兼任北京法学会不动产法研究会理事。

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编辑:宣传部 杨晓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