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积极搭建实践和服务平台,构建“1 2 3 4”双创工作体系,即围绕人才培养一个中心,把握重点突破和面上拓展两个维度,依托竞赛导师队伍、大学工队伍和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三支队伍,从氛围营造、项目支撑、服务提升、竞赛实践四个方面重点打造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生态系统,扎实提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素质,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全方位宣传发动营造活动氛围,融合双创雨露。
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线上,通过微信平台、团委pg电子直营网主页推送校内创新创业活动信息、有关政策和优秀案例;线下,通过科技活动、展板展示等形式宣传竞赛和相关政策。交流引导深度融合。通过年度总结表彰会、优秀作品展示会、竞赛分享会,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介绍宣传竞赛规则、流程,分享参赛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收获。全员全过程覆盖。通过定期举办“周末讲坛”等科普活动,调动所有专业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不同学历层次和年纪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内在兴趣,形成校园新风尚。
精细化项目管理提升发展内涵,整合双创土壤。
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制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补充规定》等制度。进一步延长项目实施时间。采取预立项的方式,确保项目提前着手,充分准备。进一步宣传项目运行经验。通过项目管理培训会,分享项目运作和组织发动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提升项目完成质量。2017年以来,获得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学生成果《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茎秆纤维性状和抗倒性相关分析》作为河北省入选唯一论文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进行交流展示。
系统化资源整合提升指导服务,聚合双创阳光。
完善“农大众创云”。通过云空间平台实现创新创业导师、优秀项目、兴趣学生快速对接。加强竞赛针对性研究。组织专门人员针对“创青春”“挑战杯”等竞赛优秀作品开展研究,探寻赛事评审规律,寻求我校参赛作品和组织工作提升方向。充实创新创业导师库。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导师库新增校内导师32名和企业导师9名,并进一步按照学科分组,提升指导服务的精准性。
多样化竞赛锻炼扩大活动覆盖,拓展双创平台。
坚持创新办赛方式。继续完善学院竞争承办“挑战杯”等大型赛事的模式,深化同学院的合作,有效调动学院资源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强化“微竞赛”体验。通过参与门槛低的“ppt设计大赛”等兴趣激发类竞赛,增强学生体验度和获得感,提高创新创业竞赛的“黏性”,培育忠实“粉丝群”。坚持赛事分级管理。按照大型综合竞赛校团委主办,行业、专业竞赛委托学院团委和大学生科协承办的原则,将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竞赛进行分级管理,统筹推进。组织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等校级赛事12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18项省级、国家级赛事。2017年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二等奖、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公开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等国家级赛事奖励18项,省级赛事奖励91项。
良好双创生态有效提升毕业生质量
2017年,568人通过共青团组织的双创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人数比2016年增长35%。获奖学生中2018届毕业生162人,其中83人考取(推免)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考研率51%,比学校截至目前统计考研率24%高出27%。
作者:校团委 焦昆 编辑:宣传部 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