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孙建设教授同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齐聚人民大会堂,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国是,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1.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总书记,您的嘱托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会代表委员带来各地人民群众对总书记的心里话
2.人民网/河北日报:稳定粮食生产 推进乡村振兴
3.中国教育报:孙建设代表——用科技助推乡村振兴
4.中国教育报:为乡村振兴锻造生力军——代表委员热议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5.河北日报:代表近距离 一个小果园 迷住仨书记
6.河北新闻网: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共同关注|巍巍太行山 振兴正当时
7.长城新媒体 冀云客户端:“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如何落子②|央企落户,功能疏解看雄安
8.保定日报 微信公众号:全国人大代表孙建设: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农人”
“总书记,您的嘱托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两会代表委员带来各地人民群众对总书记的心里话
新华每日电讯 3月12日 05版
三月生机盎然,全国两会如约而至。5000多名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齐聚首都北京,沐春风、赴盛会。
他们带来一片热土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群众身边命运转变的故事,更带来当地百姓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真情——“总书记,您的嘱托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这是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2022年6月14日摄)。
新华社发(李玉亮摄)
“总书记和咱老百姓心贴着心”
来北京开会前,全国人大代表、农业专家孙建设专门抽时间来到他负责技术帮扶的河北阜平县顾家台村。
村民顾成虎对孙建设说:“听说您要上北京开大会,我想请您给总书记带个话,我们过上好日子了,想请总书记再来看看!”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太行山深处,走进了顾成虎家。
在那间四处漏风的屋子里,总书记拉着顾成虎的手,仔细询问家里的收成、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向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如春风一般,给困顿中的顾成虎带来希望,也为这个曾经“山高沟深龙泉关,石头缝里挣钱难”的穷地方注入生机和活力。
脱贫攻坚征程中,顾成虎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全家每年各类收入加起来有3万多元。乡亲们种起了林果、食用菌,还办起了乡村旅游。2022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十年前的20多倍。
曾经愁吃愁穿的村民都和顾成虎一样,家家户户养起了鲜花,村民们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多了。
“日子越好,我们就越想总书记。”孙建设看到,说到这里,顾成虎的眼眶湿润了。
稳定粮食生产 推进乡村振兴
人民网 3月11日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迈上新征程,河北如何更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在强化科技支撑上继续下功夫。”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孙建设认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抓手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融合,以及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孙建设代表建议,河北应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优化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科技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产品深、精加工技术,促进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孙建设代表——用科技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 3月2日 01版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保定市阜平县顾家台、骆驼湾、城南庄,顺平县神南、北大悲,涞源县黄土岭、白石山,易县塘湖镇……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近日在太行山深处密集行走、调研。
孙建设走进曾经的受助贫困户与老乡促膝交谈、嘘寒问暖,深入当地近年兴起的产业园区、家庭农场,了解他们的诉求,并为他们今后事业发展出谋划策。“现在还有啥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难处?你们有什么话需要我给带到北京?”这是他每到一地必定要和乡亲们说的两句话。老乡们也跟孙建设毫无隔阂,把自己的心里话一股脑倒给他。
春耕在即。这不,就在如此紧张繁忙的调研行程中,孙建设专门与团队一起,在春风里来到田间地头,为所到乡村的种植户们举办了5场苹果、樱桃春季管理技术培训。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孙建设是河北农业大学实施“太行山道路”开展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之一。早在二三十年前,他就和李保国教授等同事奔走在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第一线,成为百姓心里的“科技财神”“农民教授”。
新时代新征程,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大政,孙建设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实践之旅。在他的力推之下,河北农业大学联手百农国创,选择“助力产业兴旺”“和美乡村建设”两个突破口,摸索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目前,在助力产业兴旺方面,河北农业大学已完成了阜平县和高碑店市县(市)域涉农小微企业普查,对农业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有了清晰画像,对不同类型产业成长性、风险以及面临的困难有了充分了解,并针对110个特色企业组织了18个专家团队,实施为期3年的精准帮扶,旨在培育一批“专特精”小巨人;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已经完成集百农国创与河北农业大学多学科参与的专家团队组建,制定了翔实的调研方案并开始行动,对村落构成的各种要素资源进行细分和研判,为和美乡村的个性规划提供数据支撑,重新定义或延展村落功能,构建业兴人和、充满生机的新农村。
“我多年思索的集休闲旅游、竞赛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马’产业规划,已经在保定市两会期间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孙建设颇为自豪。
就在前不久,孙建设和团队成员又走进了雄安新区,对三县“三农”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为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找寻更多可行方案。
【记者手记】
脚踏实地兴农富农
有长年基层科技助农的历练,又有赴美学术访问的背景,孙建设既视野开阔又脚踏实地。9年前,他在太行山区顺平县开创的现代苹果种植模式现在已经成型,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被誉为“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3.0模式”。虽然退休5年,他依然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很多新的探索实践已然成为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途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月风暖,春拂太行,在孙建设的“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各种果木已经枝叶舒展、蓄势待发。可以预见,今年必定又是一个丰收之年,硕果频出。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松
为乡村振兴锻造生力军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 3月13日 03版
教育要为乡村振兴贡献什么?如何形成乡村振兴良性循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科研带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曾坚守乡村41年,把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带进贫困山村。他建议,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研究,解决诸如种子、生物制剂、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瓶颈,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确保国家食品和战略安全。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萌 林焕新 禹跃昆
代表近距离 一个小果园 迷住仨书记
河北日报 3月10日 01版
3月8日上午,河北省代表团小组会议前,三位村党组织书记围拢在孙建设代表(右二)身旁,通过视频了解果树种植情况,求教农业科技问题。
河北日报记者 霍艳恩摄
河北日报记者 四建磊 尹翠莉
现代化的果园是什么样子?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三位参会的村党组织书记大开眼界。
3月8日上午,距小组会议开始还有40分钟,全国人大代表,沧州河间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炳启就端坐在座位上,眼光不时扫描会场,似乎在寻找什么。随着一位银发老人走进会场,石炳启代表脸上绽放出笑容,快步走上前去。
“孙教授,我们村想种植果树,您是果树专家,给我们支支招呗!”石炳启代表诚恳地说。
刚走进会场的老人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建设。投身农业科研40多年的他,创造了被称为苹果种植“4.0版本”的驿站模式,成为声名远扬的“苹果教授”。
“河间我去过多次,你们那里鸟儿多。要想果树长得好,首先必须防住鸟儿。”孙建设代表说话幽默,一下子把在场的很多人逗乐了。
听到孙建设代表开始传授“果树经”,刚刚来到会场的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广平县后南阳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广和宁晋县贾家口镇黄儿营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宁小五赶紧围拢了过来。
孙建设代表拿出手机,点开了里面的视频。“这是去年秋天,位于保定市顺平县的第一驿站果园采收前的景象,请三位书记检阅检阅。”
视频里,果园的苹果树整齐排列,累累硕果挂满枝头。与普通果园不同的是,这里的果树明显更苗条,果实分布更均匀,个个像挂上去的红灯笼。
“咦,这些是什么?”眼尖的石炳启代表突然指着视频问。只见果树之间,隐藏着不少天线、传感器和叫不上名字的设备。
“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孙建设代表笑着说。他指着手机一一讲解:地面铺的是防草布,解决果园除草难题;防草布下埋伏的是水肥一体滴灌系统,精准给果树提供充足营养;虫情测报仪、小型气象站等设备,自动采集有关数据,为病虫害防控提供支持……
孙建设代表一席话,令三位与农作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村党组织书记深受震撼。
“现代农业发展,要走适度规模化和信息化的路子,进而实现标准化,不断提高附加值。”孙建设代表说,这个小果园集果树种植、果品自动分选、冷链仓储于一体,达到标准的苹果装箱后,直供高端超市和社区,即使达不到标准的苹果,也能用于制作鲜切片、膨化脆片和苹果酒等产品,实现了“吃干榨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孙建设代表的手机视频里,三位书记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他们约定,大会结束后马上去孙教授的果园参观学习,把现代果树种植新模式学到手,在自己家乡结出丰硕成果。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共同关注|巍巍太行山 振兴正当时
河北新闻网 3月10日
【编者按】
乡村振兴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和牵挂的大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巍巍太行山,纵跨京、冀、晋、豫四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刻画在许多大山深处的村庄。全国两会期间,河北日报携手北京日报、山西日报、河南日报开展联动报道,聚焦四个太行村落,邀请四地代表委员,同看山乡变迁,共话振兴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建设:
让农业创新驿站成为乡村振兴“加油站”
位于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的“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
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太行新名片】
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地处太行山浅山丘陵地带,过去,因荒山多、耕地少、灌溉条件差,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低,村民基本靠天吃饭。2014年,河北农业大学、顺平县政府、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在此共建“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由孙建设教授团队提供技术,园区负责主体建设与运营,河北农业大学和当地政府给予一定支持,成为深化科教兴农“太行山道路”的新探索。
近日,走进位于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的“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漫山的苹果树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树间还分布着和计算机控制室“遥相呼应”的天线、传感器,现代感、科技感十足。
“这座果园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并且可复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建设说,“在这片园子里,从病虫防控到土壤管理,从整形修剪到果实采收,都可以通过机械装备部分或全部实现,有效解决了传统果园管理费时费力、果品品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但在园区建设之初,也曾走过弯路。“那是2012年,我从村里流转了1000多亩山地准备搞林果种植,因为没技术、缺经验,砸了很多钱也没听见个响儿。”园区负责人焦金同说。
转变发生在“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创建后。以新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种植苹果,虫情测报仪、小型气象站、静电弥雾机、肥水一体化设备等“高精尖”装备一应俱全……几年间,凭借在果树种植方面的科学管理,昔日贫瘠的荒山土坡已经变身“花果山”,成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密码”。
“目前,太行山仍有部分地方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如何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发展质量,是这些地方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孙建设代表说。
依托“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发展壮大起来的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则为破题提供了示范。
“要想助力果品产业做大做强,科研成果先得接地气,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模式,才能产出高效益。”孙建设代表说。通过打造“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发展、群众受益”新模式,目前,“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已经完成了向“保定太行山创新驿站”,再到“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的升级迭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大学校、农业品牌培育的催化剂,平台效益日益显现。
如今,农业创新驿站已涉及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十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初步搭建起一个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网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孙建设代表说,“要让农业创新驿站成为乡村振兴‘加油站’。目前,我们已完成对保定市阜平县乡村产业的全域扫描,并精选34家涉农小微企业进行对接,接下来还将派出专家团队进驻,全力助推乡村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北日报记者张怀琛)
“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如何落子②|央企落户,功能疏解看雄安
长城新媒体 冀云客户端 3月6日
又是一年春来到,又一个“春天的故事”也有了更多新内容。
过去这一年,雄安新区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高端高新产业“组团”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生态治理实现新突破。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到现在美丽画卷徐徐铺展,新区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增强,一座“未来之城”呼之欲出!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雄安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显雏形、出形象”,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诸多建议与思考。
水城共融,生态治理又有新成效
新区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进入了新阶段,与企业一起疏解来的“新雄安人”,也在这片蓝绿交织的热土上找回了乡愁。
去年,青头潜鸭火“出圈”,成了白洋淀的“网红”。不少人到白洋淀拍照打卡,探寻青头潜鸭的足迹。这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白洋淀安了家,这也成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注意到,白洋淀淀区水质大幅提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野生鸟类增加至252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6种,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同时发现,源自太行山的8条河流经过保定流至新区,滋养着“华北明珠”白洋淀。他建议把原来基于水亏缺的景观水系升级改造成一种生态补水系统,浸润保定、滋养雄安,承担起服务千年大计的使命和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耿佳 摄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设: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农人”
保定日报 微信公众号 3月3日
“我来自农村,对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太熟悉了。”这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返聘教授孙建设常说的一句话。这位儒雅、和气又爱笑的大学教授的言谈间,常常透出一股农民的坚韧和执拗。1982年孙建设大学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投身到了太行山开发研究中,成为“太行山道路”首批战队的成员,从此与苹果结缘,与太行山人民结缘。毕业伊始,孙建设自荐在太行山里的顺平县苏家疃村当了村长,由此孙建设有了一个“博士村长”的称号。在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实践探索中,迎来2012年12月29号,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太行山革命老区阜平县,向全国人民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三个月后孙建设带领他的团队,创新性提出创建驿站的构思,旨在驿站重构产业技术,支撑产业兴旺,助力产业脱贫。驿站成为了“太行山道路”的加油站,构筑了一道脱贫攻坚的靓丽风景线。驿站创建仅4年,便建成了850亩核心示范园,影响带动周边果园3500亩,让6500多农民受益。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朋友参观考察,培训技术骨干1000多名,受训从业农民逾万人次,连片发展苹果园2万多亩。2017年,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约,在全市创建太行农业创新驿站。短短几年间,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在驿站得到熟化、重构、应用和推广。河北农业大学270多名专家参与驿站创建工作中。目前,我市已经创建了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把它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其中20多个驿站设在贫困区县,覆盖面积8.6万亩,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等10大类35个特色产品,带动7万多农户增收,其中项目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70%以上受益。驿站的成功创建,搭建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让专家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实,实现他们“为政府分忧、为农业解难、使产业兴旺、让农民增收”的愿望。通过驿站运行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让驿站模式不仅仅惠及项目区贫困农户,而是要实现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簇相关产业集群、缔造一批全新就业机会的目标,让贫困农民拥有梯度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机会,彻底改变他们固有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让农民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驿站作为一支新兵种,在领导的关怀与呵护下诞生,在战火中锤炼成长。党的二十大明确把乡村振兴确定为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框架十分清晰,孙建设所在的河北农业大学调动和聚集优质资源,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出台鼓励教师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教师通过揭榜挂帅、博士农场创办、科技特派团组建等方式 ,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春节前后,河北农业大学先后组织80余名专家,对阜平县和高碑店市两个县涉农小微企业进行全景扫描,为企业(家庭农场)提供完整的定制pg电子直营网的解决方案,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孙建设现在是保定市人大代表,又新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更忙碌了。孙建设教授说:“河北农业大学是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正在优化专业设置,做好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学农爱农,并掌握先进技术和熟练技能的‘新农人’。我作为一名老河北农大人,一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好乡村的产业振兴。”
■记者手记
在孙建设眼中,太行山创新驿站既不是始发站,也不是终点站,而是一个“加油站”。投身太行山开发数十年,即使退休后,他也没有一刻停歇,依然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奋力向前。从25岁毕业走进大山,到如今年过花甲,孙建设将最好的年华留在了大山深处。从帮助一个村改进果树种植、实现苹果增产,到探索适合贫困山区的果园规模经营模式,手把手培养“土专家”,再到推动太行创新驿站“开枝散叶”……老乡笑了,太行山绿了,孙建设头发却白了。孙建设把优秀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用科技在淳朴的太行山上碰撞出了美好的火花,这种火花,照亮了太行山,也照亮了百姓的生活。
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