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师】系列微视频——丰衣足食棉当先-pg电子直营网

【知名师】系列微视频——丰衣足食棉当先-pg电子直营网

发布日期:2021-05-31点击数:次

——记我校棉花遗传育种专家马峙英教授

【专栏寄语】“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从今日起,党委宣传部将推出系列微视频——《知名师》,陆续展现我校老中青几代教师风采。(排名不分先后)

如果有一种力量,可以指引方向

他们一定坚定而执着

如果有一种声音,可以触摸灵魂

他们一定嘹亮而悠扬

躬身科研良工心苦

师者风范育人育心

三尺讲台诲人不倦

千里沃野情系百姓

衣食住行成果丰硕

农大版《知名师》

带你熟悉、熟知

那些划过青春

落于心上的榜样!

 

 

视频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央视频号同步发布,欢迎关注。

座右铭: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和农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彰显人生价值。

马峙英,棉花遗传育种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作物学学科群首席科学家、终身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教学名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

为了棉农的微笑、为了粮食的丰收,马峙英30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主持育成17个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创建了河北平原粮棉节水丰产高效技术体系,荣获多项大奖。

把自己“种”在棉田里

20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棉花“癌症”的黄萎病在全国几个主要产棉区大肆流行,河北省80%的棉田受到病害威胁。棉花一旦得了黄萎病,挂满棉桃的植株叶片会变黄脱落甚至枯死,棉农将蒙受巨大损失,这让马峙英非常痛心。

马峙英(左一)与两位导师合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孙济中先生(中)、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曲健木先生(右一)

“急农民之所急”主要源于马峙英出身于农村,能深刻体会农民的辛苦。1978年马峙英考取了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后又考取研究生,硕博期间先后师从我国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学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曲健木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孙济中。

棉花黄萎病

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和科学家精神,在他心中埋下了创新为民的种子。工作后,马峙英把棉花抗病育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为了农民,再大的困难,咱也得趟出一条路来!”马峙英组建了棉花抗病育种团队,进行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攻关,誓把抗病品种培育出来。他们在多个棉区进行调研考察,几乎把自己“种”在了棉田里。

20余年间,马峙英带领团队明确了棉花品种抗病反应类型和抗性遗传方式,构建了抗病育种的核心种质,育成适于春播连作的冀棉26号、农大94-7和棉麦套作的农大棉6号,重病地种植的农大601等新品种。

为棉花生产高质高效提供新支撑

病害少了,适合种植的地域扩大了,但马峙英并不满足现状,开始致力于棉花产量和品质提升的研究。他和团队取得的系列成果为实现棉花产量、品质双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nature genetic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journal》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进一步育成了优质高产多抗的农大棉7号、8号、9号、10号、13号、23号和36号系列新品种。

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2004年,马峙英组建了育种、栽培、农机等多学科团队,开启了河北“国家粮丰工程”课题,探明了高产节水、光温利用、养分需求规律及高产群体调控指标,项目区年节水达8亿立方米以上,增加经济效益110亿元。

培育团队、培养人才

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做好科研团队培育和人才培养,事关粮棉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也是马峙英最愿意干的事。他带领团队荣获了多项荣誉,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66名。

马峙英说“我把农业当成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越做就越深入,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乡亲们和学生们。”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马峙英却总是笑着告诉学生们“要学到老才能更好地活到老。”

撰稿 后期制作:张金晓 张旭 编辑:张旭

网站地图